
安徽省淮南市下辖五个区和两个县,其中寿县和凤台县是面积最大的两块区域。寿县面积达到2948平方公里,而凤台县的面积为891.4平方公里,两县的地理位置被淮河分隔配资加杠杆,互望相望,历史与地理的紧密联系使得两地有着许多不解的渊源。
虽然寿县是在2015年12月30日由六安市划归淮南市管辖,但历史上,寿县与凤台县的关系却源远流长,甚至曾经有长达132年的历史时期,凤台县的县治设在了寿县的城区内。凤台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它是一个叫做“州来国”的地方,后来被楚国和吴国占领,成为“州来城”。而到了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昭侯从河南新蔡迁移至此,城名改为“下蔡”,而秦朝在这里设立了下蔡县。
与凤台县的历史交织相连,寿县最初被称为寿春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将都城东移,寿春城便成为楚国的都城“郢”。到了秦朝,淮河以南的地区被划分为九江郡,而寿春县作为该郡的治所,下蔡县也因此归属九江郡管辖。自此,寿县在历史上逐渐成为多个重要郡、州、府的治所,如九江郡、淮南郡、寿阳郡、寿州、寿春府和安丰路等,而下蔡县也多次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归属于不同的州郡管辖。
展开剩余71%元朝时,寿县被设为安丰路,而下蔡县则隶属于此地。到了明朝初期,安丰路改为寿春府,而洪武二年(1369年),寿春府被更名为寿州,并将寿春、安丰和下蔡三县划归寿州管理,这也意味着今天的寿县和凤台县在当时已构成一个整体,称之为“寿州”。
凤台县的重新设立发生在清朝雍正年间。据清朝光绪《凤台县志》记载,雍正十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提出,为了应对寿州庞大的辖区、治安问题和官员的管理困难,建议新设凤台县,设置一名县知事并将其辖区划定在寿州城内东北角的石马店、石头铺一带,并以凤凰山为名,命名为“凤台”。于是,凤台县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分设,其治理区域大致为:寿春地的十分之一以及下蔡地的全部。
当时,寿州和凤台县两地的治所几乎重叠,经过这段历史,持续了132年之久,直到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凤台县治才迁至原下蔡县城,彻底脱离了寿州的辖区。据清《寿州志》记载,凤台县治迁至下蔡镇后,寿州与凤台县在城内外的管辖划分变得更加明确,东门以北以及北门外区域均划归凤台县管理,而寿州则负责城内和城外的部分区域。
这段历史的变化持续到民国初期。在民国的“废府州存县”改革中,寿州不再作为治所存在,改为寿县。1949年2月,寿县解放后,皖西行政公署将凤台县一部分行政区域划归寿县,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寿县地图格局。随着1954年,寿县东北部分的二十店乡和其他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最终构建出了今天的行政区域格局。
由于两县位于淮河的两岸,历史上这些地方曾是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分分合合、权力的交替,也使得这片土地拥有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故事。两地的联系,既是历史的见证,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方史料和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这些地域变迁的历史是否符合您所了解的情况呢?欢迎在文章底部参与讨论配资加杠杆。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