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在党内的命运经历了多次波折起伏,而孟庆树始终坚定地陪伴在他身旁在线配资门户,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最终,这对夫妻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相伴终老。
尽管王明的事业充满坎坷,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可以说是颇为幸运的。无论王明在事业上是否取得成功,孟庆树都始终坚守在他身边,从未离弃过他。
王明出身于深山里的农村青年,老家位于安徽金寨,这里山峦叠嶂,风光秀丽。凭借自身的努力,他一步步走出大山。最初,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随后又进入国立武昌商科大学预科深造。正是在这段求学期间,王明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年底,王明被选派前往莫斯科的中山大学继续学习。聪明机敏的他,仿佛天生适合读书,很快便掌握了俄语,能够熟练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引用典故也是信手拈来。学识渐丰后,他在辩论中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令人印象深刻。
不久后,王明的才华引起了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的注意。米夫后来晋升为校长,王明也随之被提拔为学生组织“学生公社”的主席,成为校园中的学生领袖。
在求学期间,王明结识了同样来自安徽的孟庆树。孟庆树出生于安徽寿县,1911年12月出生,年少时便敢于追求自由和革命理想。不到16岁的她,便乘船远赴苏联,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三期的学生。
展开剩余88%孟庆树与张闻天夫人刘英、陆定一伴侣唐仪贞是同班同学。班级中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眉清目秀的孟庆树自然吸引了不少男同学的注意,其中也包括王明。
然而,尽管王明才华横溢,但他身材矮小,只有五尺高,这使得孟庆树在莫斯科的日子里对他保持敬畏之心。当时真正受到孟庆树青睐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同学。但王明性格执着,一旦认准了目标,便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米夫安排王明担任“六大”秘书处翻译科主任。米夫让王明挑选几名学生工作人员,王明毫不犹豫地选中了当时还是团员的孟庆树参加大会工作。孟庆树得知此事后,对王明产生了好感,但也仅限于此。
1929年春,王明即将回国时,恰逢孟庆树与男友刚分手。鼓起勇气的王明向她表白,然而孟庆树因尚未走出前段感情,果断拒绝了他。王明怀揣一颗受伤的心,独自踏上归国路。
回到国内,王明的生活并不顺遂。尽管米夫在他回国前通过共产国际东方部指示中共中央妥善安排其工作,但当时中共中央有规定,所有从苏联归来的留学生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必须先从基层锻炼起。
因此,王明先后被安排到上海泸西区、泸东区委担任宣传干事,之后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红旗》报编辑部,职位不高。这段时间,他心中充满怀才不遇的郁闷,工作态度消极,对远在莫斯科的孟庆树愈发思念。
1930年,孟庆树回国后被分配到沪东区委妇女委员会工作,这一消息让王明激动不已。随后,他再次向孟庆树展开追求。孟庆树被他的真情打动,两人开始交往,经常一起逛街、用餐、看电影。
然而,好景不长,孟庆树得知王明因某些原因被处分。经过痛苦挣扎,她决定断然离开他,甚至搬了家。王明对此毫无察觉,等他到旧居寻找时,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
王明在空荡的房间里徘徊良久,内心痛苦难言。他无意中发现了几支孟庆树曾戴过的发夹,便细心收藏。从这件小事中,可见王明当时对孟庆树的深情厚意。
正值王明失恋之际,组织为他安排了一位“假妻子”。因与时任领导李立三争执,王明被撤销中宣部秘书职务,受到六个月留党察看处分,随后被调往江苏省委宣传部任小干事,住在省委机关。为掩护他免受警方注意,省委秘书李初梨安排王明与湖南著名教育家易培基的侄女易坚假扮夫妻。
当时党内同志间“假结婚”并不罕见,许多后来竟然真成了夫妻,比如熊瑾汀与朱瑞绶、陶铸与曾志等。但王明心系孟庆树,与易坚相处两三个月,始终保持同志关系,未曾逾矩。
1930年7月30日,孟庆树不幸被捕,关押在上海龙华看守所。得知消息后,王明焦急万分,写下一首七绝《三度七夕》表达思念:
天上当然织女好,星间难怪牛郎痴;
真情岂受银河隔,有限长空无限思。
孟庆树被关押期间,王明冒着风险多次与她的叔叔一同探望。坚贞不渝的情感终于感动了孟庆树,她在狱中答应了王明的求婚。
11月,孟庆树获释,王明早已守候在狱门口。第二天,在博古、陈昌浩等人的见证下,二人结为夫妻。数年的执着追求终得回报,王明心中欣喜难掩,并写诗纪念当时心境:
出狱两天便结婚,双心结合胜千军。
三年多少悲欢剧,银汉女郎不可分。
王明喜欢写诗,虽然文辞略显生硬,似乎带点口语,但感情真挚饱满。
起初,孟庆树对这段婚姻稍显勉强,但婚后两人感情稳固,共度了44年风雨。
婚后不久,王明在恩师米夫帮助下,迅速攀升至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然而,他毕竟是书生,机械照搬教条,推动“极左”路线,导致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
在革命低潮时,他缺乏力挽狂澜的勇气,携妻孟庆树一起赴苏联避难。
新中国成立后,王明主持起草婚姻法等重要法律,为我国法制建设及扫除封建旧婚姻制度贡献积极力量。
曾参与婚姻法起草的法制委员会委员李光灿评价王明:“六届六中全会后,王明工作不多了,但毛主席让他成立中央法制委员会并任主任。虽然半路出家,但做得很通。”
李光灿还称:“王明的法制思想与董必武很接近。董老是科班出身,日本法科大学毕业,专长法律;王明也很专。周总理、董老的法制思想正确,王明也是。”
王明负责的婚姻法得到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实施效果显著。
这部婚姻法直到30年后才修订,说明其制定的成功。1980年9月2日,新的婚姻法发布,修订说明中提到,该法是在1950年婚姻法基础上,结合30年实践经验及新情况修订,基本准则和主要条款基本保留。
建国后,王明虽在政治法律领域有所作为,但对自己过去的错误始终不肯深刻反省。
他拒绝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向中央政治局写检讨声明。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最后通过《关于王明同志的决定》,要求他对内战及抗日时期文章和文件中的原则错误作深刻反省,并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改正。
声明需提交中央政治局审阅,必要时由政治局提交全会讨论。
这标志着王明问题严重性已达到顶峰。
开会前,王明在天津调研地方工作,回京后不久病倒,未能出席三中全会,也不知会议决定。直到7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把文件交给他,他才知晓。
8月17日,王明致信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表示准备写声明但需时较长。
8月18日,毛主席批示要求11月上旬七届四中全会前写好并交政治局,同时指示查找王明笔记及武汉时期报纸,通知王明。
杨尚昆代为转达批示,但王明病情加重,9月上旬申请赴苏联治疗。
中央同意,随即向斯大林发电报,获回函同意。1950年10月25日,王明与孟庆树、两个孩子及医护人员等一行六人,在秘书田书元护送下乘火车赴苏联。
1950年10月至1953年12月,王明在莫斯科接受治疗养病。1953年12月9日病情好转,他与家人及保姆陈启珍返回国内,住进孟公府2号院——一处宽敞幽静的四合院。
回国后,王明继续参与法制委员会工作,但1954年4月8日因旧病复发入院,此后未再恢复工作。
同年9月法制委员会被撤销,王明自此无任何政府职务。
1955年初,因胆囊炎急性发作,王明再次住院,并请求赴苏治疗。
获批后,因病重,王明被用担架抬至机场。赴苏期间,秘书田书元定期寄送生活物资和药品,并安排人员探望。
王明作为中共中央委员与苏联关系密切,苏方对其治疗和照顾十分周到。
此后王明未曾回国。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王明仍在莫斯科养病,未能出席。但党中央和毛主席秉持团结改正错误同志的精神,仍提名他为中央委员候选人,并当选,虽得票数居97名委员末位。
党和政府对王明及家人生活给予优待,养病期间工资全额发放。所需药品、物资、人力均有保障,期间曾派西医、中医、护士、警卫员、保姆等多批次服务人员,且随时可更换不满意者。
工资按行政五级标准发放,孟庆树为八级,秘书代领后换成卢布,半年寄一次,总额约3300卢布。此资助持续至社会动荡年代结束。
70年代,王明病情日趋严重,长期饱受肝胆、肠胃及心脏病折磨,但仍坚持书写《中共五十年》。完成后四天,王明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1岁。
王明去世后,苏联政府将他安葬在莫斯科郊外著名的“新圣母公墓”,此处安息着果戈里、屠格涅夫、布尔加宁、赫鲁晓夫等俄国及前苏联知名人物。
不久后,孟庆树在为《中共五十年》撰写的跋文中,特别感谢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的友谊与支持。
1983年9月5日,孟庆树病逝于莫斯科在线配资门户,安葬于同一新圣母公墓。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